聖佛法王開示
《密宗佛法心要寶藏節錄(續)》
◎此中所闡示皆是佛法心要,句句如意珠,希獲得此法要妙寶者,研讀清楚,對學佛學禪學密,有莫大助益。
問:練氣功的人如何自己祛病?
答:要看你練的是那門功法而定,道教佛教對治方法不同。一般可用氣入丹田法,再由丹田發真氣引導,動靜適中,貫注某處患部,並做意的念力法,觀火燒腫瘤,或水潤澤,或氣通四肢,或結集風心對治。如果修氣的人,光講粗脈氣功法,是外成法,不究竟。脈道未轉成靈脈光明智氣,則氣的能量無法成為藥能,達到治病的功用就非常有限。如果修氣有一點基礎,或者修佛有一點基礎,可以結集氣的能量,冥思在掌心掌指,面對親友,給予祛病強身。祇要有信念,人人可以做得到。
問:什麼是無影佛針法?
答:這是修氣功的一種無形之針氣法,十幾年前我即已談過,並在刊物上發表。依針灸之穴位,將氣發於手指,貫注指力,使風息歸身,風息歸心,風息歸真皆可做到這個功法。當氣發之於指時,使成一細小如針之氣貫入穴內,名為無影佛針,無影乃氣之所成,目不能見,無形也,亦稱無形靈針灸穴法。
問:奪舍法與遷識法有何不同?
答:初成遷識,後善奪舍。此二者皆密宗白教不共大法,原為馬爾巴上師之專長,後傳密勒日巴師。奪舍法是世俗所稱借屍還魂法,修佛人在知自己色身將壞時,尋一好屍,將自靈識轉投入他屍上之方法。遷識法又稱頗哇開頂大法,乃往生西方之捷徑法。臨命終時,明點遷入西方彌陀極樂世界,世死自如。
問:佛教是慈悲的,為何有忿怒金剛?降伏大法?
答:慈悲是本體,諸佛菩薩為了調伏難調伏頑惡鬼神魔巫夜叉,惡人仇敵作障佛子,損惱三寶,乃內具慈悲心,外現忿怒相,使其歸伏,不再繼續作惡,救護眾生的方法。
問:龍的種類有幾種?
答:四種。(一)守天宮。(二)興雲佈雨。(三)決江開瀆。(四)守伏藏。
問:修不共護法大力鬼王可否?
答:大力鬼王藏名:休殿。西藏達賴喇嘛已禁止全體喇嘛修持此法,此尊雖有大能力,但鬼神瞋心重,不如法,令人多障。若受障時速誦宗喀巴讚可治。
問:風息歸真是何義?
答:法界義。
問:氣動與靈動有何差異?
答:氣動由風息歸身所起之現象,氣充沛於身飽滿,震動身脈各部之變化。靈動是意識現象,由外境與內境之靈識所牽引產生,迷惑兩者皆是病相。長久必有差失。氣動迷時,五大皆病。靈動惑時,魔幻邪生。
問:修佛人如何保護自身無障?
答:可用大鵬金翅鳥王金剛手護身,再觀自己身化成一大金剛杵形,中有圓吽字,火焰圍繞護身,再誦杵咒、金剛咒。
問:甚麼是屍陀林主?
此是勝樂金剛護法、喜金剛護法。亦薩迦派十三金法之一,為摩利支天佛母所化,乃屍林墓主,一男一女骨相鬼神護法。
問:密宗成就心氣不二有何要訣?
答:心奔馳時應令安住。凡所顯現明白無自性。知一切所緣皆心氣。此三次第即心氣不二口訣,亦全密之體用。
問:為甚麼有那麼多人信仰佛法?
答:因為佛教不僅僅是宗教,也是文化、教育、藝術、醫學、科學……凡社會所需要的,都可以在佛教找到,是眾生身心的依託。
問:破舊的佛像應如何處理?
答:(一)先於佛前稟告明白。(二)準備新像,由舊像誦咒退之,佛光入新像安住。若無新像,誦回歸法界咒,請佛入法界,觀空,佛像焚灰,送至無人地,埋入地底,或送入河流。若非破舊,不堪使用,萬勿焚化佛像,毀佛謗法,皆有無量業報,寧可種善因,不犯惡行。
問:佛教念珠為何以108為數?
答: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有十大煩惱和中小隨煩惱等共三十六煩惱,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乘之共一百○八煩惱,因此以108顆念珠修法、誦咒、念佛,能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無明煩惱惑根成菩提。所以念珠有時也稱佛珠、菩提珠,成佛性,成菩提之果故;珠即果義。至於修何法用何種珠,這就是一種方便,心入佛性,珠珠圓明智性,那有分別妄惑。
問:要如何修佛法才能感應?
答:(一)先淨業除障。(二)供養上師三寶,佈施有情。(三)持戒。(四)修拙火通氣,使明點增長。(五)明心即佛。
問:觀修拙火臍輪,阿字云何變色?
答:遇五種緣而變。詳圓滿次第拙火之教授。
問:上根氣道,云何風息歸真,速起無分別智也?
答:諸息妄念歸伏,凝然安住,三昧氤氳也。
問:請問上師云何是救護將死難法?
答:此蓮師依喜措嘉佛母所傳下之深密寶藏,於人臨命終時,依心要口訣,救護免入死難之法。
問:毘沙門天王八大財神法中有八方財神,但未詳其名,上師可否開示?
答:毘沙門天王又稱財寶天王,修持此法者,財寶名聲能令廣增,八方各有一財神大將與無量無邊財神空行眷屬。八將之名有寶賢、住雪山者、無比力……,又有二十八使者。
問:云何是金剛座法?
答: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此金剛定法,即密宗所稱金剛座法,亦即金剛三昧,明空法界定。
問:密宗裡有母續、父續是何意義?
答:母續以闡示智慧空分為主的密宗教法。父續主要論述幻身或現分方便生起次第的教法。
問:為何密宗生起次第皆觀心月輪相為本尊?
答:成佛惟心,攝境亦從心,攝相歸性,一切真如,觀心如明月圓輪,轉識成智,洽如佛性圓明。
問:觀修本尊時,我相在何處?
答:相亦非相,亦非無相,密以究竟,諸佛法界,平等平等,我身法界,無所住故,真如圓融。
問:三昧耶是何義?
答:能說有多義,無為義、平等義、誓願義、警覺義、本尊義、無染義、除垢義……勝義歸一義,名戒定義。
問:甚麼叫心法?
答:修密宗大法,有不同的次第修學,才能圓滿福慧,才能得到成就,顯現佛性;有真正明白密法之上師指導,亦較無差失。 心法簡單的說,就是心要法門,每一位本尊都有前行、加行、正行、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這些次第內的精華,都可說是心要、心法,所以心法有八萬四千。例如修蓮師法的人,有蓮師心要;修觀音法的有觀音心要,度母法的有度母心要,文殊菩薩法或地藏菩薩法亦有心要,都叫做心法;所以心法也分外、內、密、秘密四層。蓮師心要法自觀本尊,對生本尊住頂放光,光中流出無盡甘露,洗滌我身內外一切污垢不淨業障、疾病、魔災……入得大自在,復本尊化一明點空光入住心輪,化成一拇指大蓮師、安住心蓮上,又復大如虛空,小如芥子塵沙、入定、不起分別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心了不可得……此即蓮師心法。
問:何以修綠度母不須修氣?修綠度母應以何尊為護法?
答:綠度母為世間成就之法,觀音之化身,以綠度母不說起證分,故不立氣脈明點修法。若修寧瑪九大金剛法,均須修三脈四輪。護法應以馬王金剛為主,或嘛哈嘎拉大黑天神、吉祥天母亦同,餘可依自具緣者而決定。
問:何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答:生起次第,為求淨治四生習氣,解脫凡庸、見、聞、覺知之縛,現見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習之瑜伽,又分細分與粗分生起次第,細分次第以本尊所持某一標幟形象為對境,修習微細金剛定的生起次第。粗分次第,以本尊全部身形為對境進行修習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於金剛身嚴守要竅,憑藉有堪能性風、脈、明點、以及四空現證光明,以四喜現證俱生慧的殊勝智。
問:請略示勝樂金剛之次第?
答:勝樂金剛圓滿法有五次第。(一)自身加持次第(二)交杵金剛次第(三)明珠滿盈次第(四)熾然保固次第(五)不可思議次第。此現證大樂智道次第之無上母續大法。
問:上師所傳吉祥天母之坐騎是何神物?
答:三勝神騾。此吉祥天母之坐騎,具有神變足、鼓風翼、和神行力三大特殊勝力,故名三勝神騾。
問:何謂顯明悉地五燈?
答:顯明悉地五燈,即五甘露法,表五佛五智體性,以其能鉤召及光,顯諸悉地,故而名之。亦即噶巴拉五根智物,詳可參考上師在佛海世界第五期刊物所開示之文。
問:何謂且卻及妥噶?
答:此大圓滿法二次第,且卻屬離戲論,見法身本體。妥噶屬究竟利生,為報身現證大用。
問:如何觀修八大龍王,各有咒否?
答:自觀本尊,依平時外護與囑寄事之法,觀法略異,有八大龍王咒,亦有八大龍女咒法,供獻如儀,施食已,取水還淨壇城,能得息災之功德,成辦諸事業。
問:何謂喜金剛道果六支法?
答:道者修四灌頂相義,果者究竟位,此薩迦派重要大法。六支者即生起道場大日如來支,灌頂授權不動如來支,受用甘露無量光如來支,歌詠讚誦寶生如來支,廣興供養不空成就如來支和貪念隨成金剛薩埵支。
問:云何是識,云何是智?
答:彌勒菩薩云:「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死生,淨無諸佛。」
問:云何是三沐浴法?
答:密乘事部的修行活動,外沐浴洗淨五肢,內沐浴淨治根本墮罪,秘密沐浴,除治有相尋思。
問:什麼是空行三類?
答:空行有通常與非通常之釋,能於空中飛行之男女眾名空行,男稱勇士,女稱空行母,此依通常說。若依非通常言之,智慧之法性運行不息名空行。空行三類為薩迦派流傳的空行母法要,即那諾空行、帝釋空行、彌勒空行三類。
問:何謂三現分法?
答:三現分為薩迦派修行道果的預備位,顯教共通三現分,配合三種時期的現分法,即不淨現分、瑜伽景相覺受現分和清淨現分。
問:何謂大小五明?
答:大五明指內明(佛教哲學)、因明(佛教邏輯)、聲明(音韻學)、醫方明(醫學)、工巧明(工學)。小五明即詩詞、修辭、韻律、歌舞、星算。
問:金剛波浪道是何意思?
答:彼四灌頂道,身語意三支金剛波浪道,清淨方便智慧之相續,亦融入空樂無別之體性應了知。
問:如何修紅白菩提法?
答:彼於命氣入內,紅白阿吭甘露於其樂果相續,專緣菩提心,使成自性,通達成身位。
問:云何是截截除影法?
答:懺罪除障通根之法。有廣中略,上中下三品,身心生影,則一切其他覺受功德不生,任以一種建百八等截截,除影如雲翳障,守護三昧耶。此法金剛兄弟十數以上尊卑而坐,師佛主壇依灌頂淨壇法沐浴除之。
問:請上師開示五智之所成?
答:依五大九識轉成。法界體性智又名清淨法界智,第九識庵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慧,謂此智與法界之體性六大相契合之智。大圓鏡智,第八識阿賴耶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的智慧,謂能顯現世界萬象如大圓鏡而名。平等性智,稱第七識末那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因此智視世界萬法無差別,而名之。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由此智妙觀萬法,明知善惡而名之。成所作智,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由此智可成就自利利他之事業,而名之。
節錄自佛海世界中華民國佛教密宗研究學會 八十四年會刊 季刊第十六期 第1頁 聖佛法王仁波切 之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