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佛法王開示
佛教中國醫學的研究
佛教除了對於一切萬物萬相倡導因果論,「種何因,得何果」,也提出了對於一位真正要達到出世入世都能圓滿的覺悟弘法者,更需要於大小五明皆應通達無礙。大五明有因明學、內明學、聲明學、醫明學,及工巧明學。本篇所論即屬於醫明學方面的研究。
在西藏有關醫學的記載,宇妥元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是研究藏族醫學的主要典籍,全書由四個部份組成。一、根本醫典:藏名稱為「雜據」;二、論說醫典:藏名稱為「協據」;三、秘訣醫典:藏名稱為「門阿據」;四、後續醫典:藏名稱為「親媽據」。這四部醫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的實踐、生理解剖、胚胎發育,及病因病理治療、診斷器械,和脈診圖都有詳盡的解說,以九字為句法來說明人體各種疾病形成及治療方法,是一部古代藏醫學的主要鉅著,也是現代藏族醫學傳統上的重要參考醫書。這和劉族以「黃帝內經」為最早的醫典,有著異曲同妙的影響力。
藏學醫典內的主要藥味名稱和漢醫學是完全相同的,例如甘露丸的肉豆蔻、紅花、訶子…等藥。餘如地丁、茜草、麝香、枇杷葉、五靈脂、檀香、蒺藜、玉竹、砂仁、苦參、使君子、赤芍、黃連、大黃、皂角、川烏、冰片、丁香、牛黃、甘草…等各味藥,皆與漢方相同。惟在方劑學上組成和中國漢藥有些差異,如紅色四味藥的組成、黃水三味藥、牛黃八味藥、松石七味藥…等的方劑組成。
西藏醫學的放血療法,在人體上共有七十七條主要的放血脈,另有一百一十二條其他不能放血的脈,圖中可供放血的脈有一、二、三、五、七、八、十五、十六、廿七、卅一、卅二、卅八、卅九、四一、四二。例五為眼脈、十五為手脈、十六為山脈、廿七為胃脈、卅二為腸脈。
藏傳醫學脈診及脈管的檢查中認為人體上有許多血管,我們要檢查是那些能跳動的脈管(動脈)。而檢查之前一夜,病人不可吃太豐盛的食物,如飲酒食肉等,或體力太過勞累透支,而干擾到體內膽,及粘液和氣血的正常狀態。檢查脈搏時,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壓,用醫師的右手檢查病人左手脈,用醫師的左手檢查病人的右手脈,這些方法都和漢族中醫學基本方法相同。
對於腕部跳動脈管,藏醫分成三種類型:
一是陽性脈管型。
二是陰性脈管型。
三是中性脈管型。
如果男性出現陰性脈型,則通常較為長壽,子女中女多男少。
如果女性出現陽性脈型,則象徵身體健康,且會有眾多財富,子女中男多女少。
這種判斷法和我們用脈診法來判別胎孕生男生女的方法可說是類似的。
又說如果脈象摸起來又硬又挺,病人就是患了發熱病。如果脈象又空又鬆,則是一種寒性病,脈細硬而強則是膽汁病。
在尿診上以尿的顏色、沉渣、氣味,及蒸氣等的方法來做為疾病的診斷。例如,患發熱病的人,其尿中沉渣又厚又多,而寒性病人則相反,如果尿液味如鐵鏽,則是氣類病,尿味極臭亦是熱症之一。
在藏族醫學外科器械中也使用拔罐療法;內藥用的糖漿,以訶子、丁香、紅花、甘草…等藥味研成細粉加糖及新奶油而做成糊劑。對於人體學的脈穴位,則和我漢族醫學有些不同。
漢族中國醫學自有「黃帝內經」,一切中醫陰陽學說及天象皆可由此而了解到漢族文化及醫學的可貴性。如:「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此六六者,六個甲子之數也,每個甲子是六十日,故一年中有六個甲子數,六六剛好為一歲也。而週天運行三百六十度亦合此法則。
黃帝又問:「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歧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也。」
由此可知人生不過百歲之壽,若欲身心體健,惟精氣血補益而壯五臟,以使壽命增也。
中醫的研究,近來已可比美於西醫學,尤其在科學實驗研究下,中醫已不再是過去祇憑理論,和古老醫經病況文獻的資料來支撐中醫的架構。現代中醫學的理論和臨床實驗,早已融合了現代科學精密儀器,成為有系統而又具有超越卓知的特殊療法研究。即使是中國民俗所流傳下的刮痧、推拿按摩、整脊、氣功學…等不靠藥物,合乎人體醫學的自然療法,也都有明確而卓越的貢獻。近十餘年來中國中醫界的突破已非往昔可比擬。
中醫學上認為悲傷則氣消,可使肺氣抑鬱,而致意志消沉(此點請為人父母者注意,勿太過責打孩子,使幼小心靈受創,而致肺氣抑鬱、意志消沉、心神受驚,影響心肺功能)。若驚則氣亂,人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而失措。此二症婦女及小孩嬰兒易患之。思則氣結,是指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導致氣滯鬱結,故脾氣有失也,飲食則病。
治神驚氣亂心慌脾傷之藥,中醫可隨症狀而有硃砂安神斥、歸脾湯…等組合之療法。歸脾湯之組合有人參、龍眼肉、黃耆、甘草、白朮、茯苓、木香、當歸、酸棗仁、遠志,及薑三片,以水煎服。此方主治思慮傷脾,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睡不安穩,嗜臥少食及血氣失調。
佛家心氣療法,乃運用人體自然所秉賦的潛能,氣機能量,而由手發出,當患者有心驚悸、夜失眠、心神不安寧、思慮脾氣傷,或小兒驚嚇夜啼不止症,均可以手佈氣,先將手置患者頭頂百會穴輸氣貫入,其次兩太陽穴位,以養其心氣順正飽足,促進血液循環代謝功能,使氣血歸心,心脾相應。再於其頂上左右旋轉七次,復兩手,一前一後隨任督二脈而下,一以安定心神,二以令血氣歸順。如是心悸驚恐、夢魅夜啼之症自然消除,睡而安穩。此是二十年前,我所創立佛教氣功自然療法,效果極佳,各地氣功師及佛道兩家,我之弟子甚眾,學習者相繼採用。若修佛者可加用觀音六字大明咒,故又稱為觀音神咒收驚定心法。
女性由於須生育的關係,因此生產後,胞宮方面有功能障礙者亦不少,如子宮功能性出血症即是其一。某些西醫師在未能完全掌握病情時,就要求婦女病患進行子宮摘除手術,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亦對醫師的聲譽、醫德醫術有很大影響。患者選擇醫師時應謹慎,以醫德、醫術同時並重的醫師為主治醫師,才不會自誤身體。
中醫學對子宮功能異常出血症,有一些辨症治療法,認為婦人經行後,淋瀝不止,醫家稱漏。若忽而大下不止名為崩。其色若紫黑成塊,腹脅脹作痛者,屬熱瘀。若日久不止,去血過多,而無塊痛者,多系損傷任衝二脈所致,治法以人參、黃耆、白朮、茜草為主。亦有因憂思傷悲而致脾傷脾虛,不能攝血者,此症用消遙散主治(當歸、白芍、茯苓、甘草、柴胡、白朮、薄荷及煨薑),或中氣下陷不能固血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血不歸源,滴瀝不斷者用膠艾四物湯。即四物湯加阿膠、艾葉兩味藥,或用濟生歸脾湯。損傷任衝二脈者,調經脈後自可痊癒。
蘭室秘藏醫書亦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虧,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血證論亦云:「崩漏者,非在經期而仍下血之謂也,少者名為漏,多則名為血崩,古名崩中。謂血乃中洲脾土所統攝,脾不攝血,是以崩漏。示人治崩必治中洲,故以治脾為主。」此治脾之法,即憂思傷悲而致脾傷之論也。
婦女產後子宮收縮,通常以益母草為療法,而蒲黃收縮子宮比益母草的療效尤佳,薄黃、艾葉能強烈收縮子宮,和西藥麥角新鹹、垂體後葉素作用類似。子宮功能性出血症的藥用除益母草、蒲黃、艾葉,尚有茜草、杜仲、貫眾、地榆、生地、荷葉…等中藥。可以盡速達到止血功能,尤其是這些葉炒炭後的止血功能,效用極佳。
灰炭止血的方法,在漢代金匱要略就有使用亂髮燒止血的記載。明代十藥神書的十灰散,集十種炭藥來止血,也有很多的療效。十灰散主治嘔血、吐血、喀血、嗽血等症。十藥為大薊、小薊、荷葉、扁柏葉…等。各藥一經火煉,色雖變,而本來之真性俱存,所以用之有效。清光緒十九年所著本草問答亦云:「蒲黃生於水中,其花黃色而香,是屬氣分,不屬血分,其能止血者,蓋以氣行則血行,火交於水而化氣。」
炭療止血是根據血熱則行,冷則凝,見黑則止的論說。衛生篇亦云:「治吐血之法,用陳棕(要二十年者佳)、陳葫蘆、頭髮、洗淨各等份,用新陰陽瓦二片火煆存性,研細末,每服三錢。」
中藥仙鶴草除了具有止血功能,對於某些細菌抑制及抗炎、消炎亦有很好效果,尤其是用於婦女的陰道滴蟲的療效,是經濟又實惠的藥方,可服可洗。
仙鶴草含有仙鶴草素、鞣質、有機酸、皂?…等成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亦有抑制作用。本草主治功用為止血健胃,為強壯性收斂止血劑、痔血、便血、胃潰瘍出血等症皆有治療效果。
在開刀手術後的傷口,近年來有將仙鶴草作科學殺菌濃縮藥粉使用。中醫文獻臨床經驗的報告,有迅速消炎止血功能。
血是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也是臟腑功能發揮的原動力,所以氣血虧失,身心衰而百病生,中醫學對於補氣養血的學說非常重視。而一般出血疾患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血管外因素,局部組織支架作用薄弱;二、是血管性因素,如機械性的創傷,及其他物理、化學、生物性因素,損傷血管壁或血小板減少,降低毛細血管抵抗力;三、是血管內因素,如血小板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等。
各種疾病,中醫療法不但是非常科學,而對於陰陽寒熱虛實,尤有辨症下藥獨到的一面,所以幾千年來,中醫藥的發展,也與西醫學一樣,帶給了人類很多的健康和福址。學佛的人,不但要研究超越心靈的佛法,更應體驗人生親情的生老病死苦無常之別離,給予眾生更多的救護和真正達到大乘菩薩入世利益眾生的功德。地水火風四大之病,藥可調之,無始業病牽纏,則非藥石之能,此時惟賴佛力功德,佛法與醫學,相輔相成,自利利他,圓滿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