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佛法王开示
佛教中国医学的研究
佛教除了对于一切万物万相倡导因果论,「种何因,得何果」,也提出了对于一位真正要达到出世入世都能圆满的觉悟弘法者,更需要于大小五明皆应通达无碍。大五明有因明学、内明学、声明学、医明学,及工巧明学。本篇所论即属于医明学方面的研究。
在西藏有关医学的记载,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是研究藏族医学的主要典籍,全书由四个部份组成。一、根本医典:藏名称为「杂据」;二、论说医典:藏名称为「协据」;三、秘诀医典:藏名称为「门阿据」;四、后续医典:藏名称为「亲妈据」。这四部医典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的实践、生理解剖、胚胎发育,及病因病理治疗、诊断器械,和脉诊图都有详尽的解说,以九字为句法来说明人体各种疾病形成及治疗方法,是一部古代藏医学的主要巨着,也是现代藏族医学传统上的重要参考医书。这和刘族以「黄帝内经」为最早的医典,有着异曲同妙的影响力。
藏学医典内的主要药味名称和汉医学是完全相同的,例如甘露丸的肉豆蔻、红花、诃子…等药。余如地丁、茜草、麝香、枇杷叶、五灵脂、檀香、蒺藜、玉竹、砂仁、苦参、使君子、赤芍、黄连、大黄、皂角、川乌、冰片、丁香、牛黄、甘草…等各味药,皆与汉方相同。惟在方剂学上组成和中国汉药有些差异,如红色四味药的组成、黄水三味药、牛黄八味药、松石七味药…等的方剂组成。
西藏医学的放血疗法,在人体上共有七十七条主要的放血脉,另有一百一十二条其它不能放血的脉,图中可供放血的脉有一、二、三、五、七、八、十五、十六、廿七、卅一、卅二、卅八、卅九、四一、四二。例五为眼脉、十五为手脉、十六为山脉、廿七为胃脉、卅二为肠脉。
藏传医学脉诊及脉管的检查中认为人体上有许多血管,我们要检查是那些能跳动的脉管(动脉)。而检查之前一夜,病人不可吃太丰盛的食物,如饮酒食肉等,或体力太过劳累透支,而干扰到体内胆,及粘液和气血的正常状态。检查脉搏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用医师的右手检查病人左手脉,用医师的左手检查病人的右手脉,这些方法都和汉族中医学基本方法相同。
对于腕部跳动脉管,藏医分成三种类型:
一是阳性脉管型。
二是阴性脉管型。
三是中性脉管型。
如果男性出现阴性脉型,则通常较为长寿,子女中女多男少。
如果女性出现阳性脉型,则象征身体健康,且会有众多财富,子女中男多女少。
这种判断法和我们用脉诊法来判别胎孕生男生女的方法可说是类似的。
又说如果脉象摸起来又硬又挺,病人就是患了发热病。如果脉象又空又松,则是一种寒性病,脉细硬而强则是胆汁病。
在尿诊上以尿的颜色、沉渣、气味,及蒸气等的方法来做为疾病的诊断。例如,患发热病的人,其尿中沉渣又厚又多,而寒性病人则相反,如果尿液味如铁锈,则是气类病,尿味极臭亦是热症之一。
在藏族医学外科器械中也使用拔罐疗法;内药用的糖浆,以诃子、丁香、红花、甘草…等药味研成细粉加糖及新奶油而做成糊剂。对于人体学的脉穴位,则和我汉族医学有些不同。
汉族中国医学自有「黄帝内经」,一切中医阴阳学说及天象皆可由此而了解到汉族文化及医学的可贵性。如:「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此六六者,六个甲子之数也,每个甲子是六十日,故一年中有六个甲子数,六六刚好为一岁也。而周天运行三百六十度亦合此法则。
黄帝又问:「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也。」
由此可知人生不过百岁之寿,若欲身心体健,惟精气血补益而壮五脏,以使寿命增也。
中医的研究,近来已可比美于西医学,尤其在科学实验研究下,中医已不再是过去祇凭理论,和古老医经病况文献的资料来支撑中医的架构。现代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验,早已融合了现代科学精密仪器,成为有系统而又具有超越卓知的特殊疗法研究。即使是中国民俗所流传下的刮痧、推拿按摩、整脊、气功学…等不靠药物,合乎人体医学的自然疗法,也都有明确而卓越的贡献。近十余年来中国中医界的突破已非往昔可比拟。
中医学上认为悲伤则气消,可使肺气抑郁,而致意志消沉(此点请为人父母者注意,勿太过责打孩子,使幼小心灵受创,而致肺气抑郁、意志消沉、心神受惊,影响心肺功能)。若惊则气乱,人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而失措。此二症妇女及小孩婴儿易患之。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滞郁结,故脾气有失也,饮食则病。
治神惊气乱心慌脾伤之药,中医可随症状而有朱砂安神斥、归脾汤…等组合之疗法。归脾汤之组合有人参、龙眼肉、黄耆、甘草、白朮、茯苓、木香、当归、酸枣仁、远志,及姜三片,以水煎服。此方主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睡不安稳,嗜卧少食及血气失调。
佛家心气疗法,乃运用人体自然所秉赋的潜能,气机能量,而由手发出,当患者有心惊悸、夜失眠、心神不安宁、思虑脾气伤,或小儿惊吓夜啼不止症,均可以手布气,先将手置患者头顶百会穴输气贯入,其次两太阳穴位,以养其心气顺正饱足,促进血液循环代谢功能,使气血归心,心脾相应。再于其顶上左右旋转七次,复两手,一前一后随任督二脉而下,一以安定心神,二以令血气归顺。如是心悸惊恐、梦魅夜啼之症自然消除,睡而安稳。此是二十年前,我所创立佛教气功自然疗法,效果极佳,各地气功师及佛道两家,我之弟子甚众,学习者相继采用。若修佛者可加用观音六字大明咒,故又称为观音神咒收惊定心法。
女性由于须生育的关系,因此生产后,胞宫方面有功能障碍者亦不少,如子宫功能性出血症即是其一。某些西医师在未能完全掌握病情时,就要求妇女病患进行子宫摘除手术,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作法,亦对医师的声誉、医德医术有很大影响。患者选择医师时应谨慎,以医德、医术同时并重的医师为主治医师,才不会自误身体。
中医学对子宫功能异常出血症,有一些辨症治疗法,认为妇人经行后,淋沥不止,医家称漏。若忽而大下不止名为崩。其色若紫黑成块,腹胁胀作痛者,属热瘀。若日久不止,去血过多,而无块痛者,多系损伤任冲二脉所致,治法以人参、黄耆、白朮、茜草为主。亦有因忧思伤悲而致脾伤脾虚,不能摄血者,此症用消遥散主治(当归、白芍、茯苓、甘草、柴胡、白朮、薄荷及煨姜),或中气下陷不能固血者,用补中益气汤。若血不归源,滴沥不断者用胶艾四物汤。即四物汤加阿胶、艾叶两味药,或用济生归脾汤。损伤任冲二脉者,调经脉后自可痊愈。
兰室秘藏医书亦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妇人脾胃虚损,致命门脉沉细而数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关脉亦然,皆由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血证论亦云:「崩漏者,非在经期而仍下血之谓也,少者名为漏,多则名为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洲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漏。示人治崩必治中洲,故以治脾为主。」此治脾之法,即忧思伤悲而致脾伤之论也。
妇女产后子宫收缩,通常以益母草为疗法,而蒲黄收缩子宫比益母草的疗效尤佳,薄黄、艾叶能强烈收缩子宫,和西药麦角新咸、垂体后叶素作用类似。子宫功能性出血症的药用除益母草、蒲黄、艾叶,尚有茜草、杜仲、贯众、地榆、生地、荷叶…等中药。可以尽速达到止血功能,尤其是这些叶炒炭后的止血功能,效用极佳。
灰炭止血的方法,在汉代金匮要略就有使用乱发烧止血的记载。明代十药神书的十灰散,集十种炭药来止血,也有很多的疗效。十灰散主治呕血、吐血、喀血、嗽血等症。十药为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等。各药一经火炼,色虽变,而本来之真性俱存,所以用之有效。清光绪十九年所著本草问答亦云:「蒲黄生于水中,其花黄色而香,是属气分,不属血分,其能止血者,盖以气行则血行,火交于水而化气。」
炭疗止血是根据血热则行,冷则凝,见黑则止的论说。卫生篇亦云:「治吐血之法,用陈棕(要二十年者佳)、陈葫芦、头发、洗净各等份,用新阴阳瓦二片火煅存性,研细末,每服三钱。」
中药仙鹤草除了具有止血功能,对于某些细菌抑制及抗炎、消炎亦有很好效果,尤其是用于妇女的阴道滴虫的疗效,是经济又实惠的药方,可服可洗。
仙鹤草含有仙鹤草素、鞣质、有机酸、皂?…等成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抑制作用。本草主治功用为止血健胃,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痔血、便血、胃溃疡出血等症皆有治疗效果。
在开刀手术后的伤口,近年来有将仙鹤草作科学杀菌浓缩药粉使用。中医文献临床经验的报告,有迅速消炎止血功能。
血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脏腑功能发挥的原动力,所以气血亏失,身心衰而百病生,中医学对于补气养血的学说非常重视。而一般出血疾患原因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管外因素,局部组织支架作用薄弱;二、是血管性因素,如机械性的创伤,及其它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损伤血管壁或血小板减少,降低毛细血管抵抗力;三、是血管内因素,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
各种疾病,中医疗法不但是非常科学,而对于阴阳寒热虚实,尤有辨症下药独到的一面,所以几千年来,中医药的发展,也与西医学一样,带给了人类很多的健康和福址。学佛的人,不但要研究超越心灵的佛法,更应体验人生亲情的生老病死苦无常之别离,给予众生更多的救护和真正达到大乘菩萨入世利益众生的功德。地水火风四大之病,药可调之,无始业病牵缠,则非药石之能,此时惟赖佛力功德,佛法与医学,相辅相成,自利利他,圆满觉行。